什么是回收期?
我们之前讨论过净现值(NPV)被认为是财务决策的黄金标准。如果一个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则该项目被认为是有财务价值的项目,公司应投资其资源;否则,该投资项目应该被拒绝。
但是除了净现值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指标来做出接受或拒绝项目的决定。回收期就是这样一个指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回收期的概念基础,然后我们将看到它的缺点。
回收期
回收期主要关注的是初始投资在项目中的回收速度。初始投资回收最快的项目被认为是最好的项目,公司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这个项目中。
示例:
假设有两个项目A和B,两者都需要相同的2000美元的初始投资。项目A在第一年支付1500美元,在第二年支付500美元,在第三年支付500美元。另一方面,项目B则在连续四年里每年支付750美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使用回收期规则,我们可以考虑完全回收初始2000美元投资所需的时间。对于项目A来说,需要两年时间,而对于项目B来说,则需要三年时间。因此,根据回收期规则,项目A优于项目B,公司必须优先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项目A,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项目B。
然而,这种决策可能是错误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
首先,我们只计算了收回初始投资所需的时间,而忽略了所有在初始投资完全回收之后发生的现金流量。以上示例中,项目A总共支付2500美元,而项目B则支付3000美元。然而,我们的决策标准使我们忽略了这一点,选择了项目A。因此,使用回收期作为决策标准可能导致我们忽略那些虽然回本较慢但最终会带来更多价值的项目。
-
其次,我们默认认为所有年份的现金流量价值相同。这意味着我们认为第一年收到的一美元与第四年或第五年收到的一美元价值相同。我们知道这并不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的实际价值会下降。此外,我们还忽略了如果我们早些时候收到这些资金,可以赚取的机会成本。
为了克服忽视时间价值货币的第二个限制,通常会使用一种修正后的回收期指标,称为折现回收期。这种方法仍然无法克服回收期不考虑初始投资回收后现金流量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回收期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而净现值能带来更好的决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