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分配与获利指数

======================

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用于选择相互竞争项目的不同指标。这些指标帮助公司识别能够增加最大价值的项目,并帮助做出明智的决策以最大化公司的财富。

我们看到净现值(NPV)规则优于内部收益率(IRR)和获利指数,并且基于NPV的决策通常被认为更准确。

然而,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教科书中陈述的NPV规则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当我们考虑资本预算时,我们基本假设公司可以进入高效的市场。这意味着如果要求的回报率高于机会成本,或者如果项目具有正的净现值,公司可以通过从市场上筹集资金来为其项目融资,即使它没有资金也是如此。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公司可获得的资金是无限的。

然而,在现实中这可能并非如此。确实,公司总是可以筹集资金,大公司可以筹集所需的任何资金量,但许多时候公司本身会对筹集的资金数量设置限制。

这些限制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

  • 发行更多股票可能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所有权利益
  • 可能有债务契约阻止公司筹集更多债务
  • 发行更多资金(无论是通过债务还是股权)可能会使公司看起来风险更高,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本成本

这种对公司可用资本施加的限制推翻了资本预算的基本假设。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资本预算会稍作修改。财务分析师将此称为“资本分配”。

因此,“资本分配”只不过是修改规则后的资本预算。现在,公司不会选择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

所有正净现值的项目都有可能进行投资。然后根据其吸引力对这些项目进行排名。然后公司投资于前3个或前5个项目(根据其资源)。因此,这里是在有限的资本下对项目进行分配,而不是假设资本是无限的。

获利指数

但是,公司如何决定哪些项目最具吸引力?简单地按更高的净现值对项目进行排名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关注投入。

我们只关注输出显然是错误的。如果一个项目的净现值略高,但需要的投资额是另一个项目的两倍,这仍然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显然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有效分配资本,公司提出了一个称为“获利指数”的指标。获利指数就是项目净现值除以投资额。

获利指数 = 净现值 / 投资额

因此,我们只是看每美元投资额的净现值。投资额优先分配给那些获利指数最高的项目,这样可以使公司的回报最大化。

相关文档

**

**

下一篇

上一篇

**

回到首页